繁體中文

1. 科学严谨,数据驱动  

以实测为基础:所有噪声治理方案必须基于现场声学测量和频谱分析,避免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断。  

精准建模:运用专业软件(如CadnaA、SoundPLAN)进行噪声传播模拟,确保降噪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。  

标准化流程:严格遵循国家及国际声学标准(如ISO、GB、ASHRAE),确保方案合规可靠。  


2. 系统思维,综合优化  

多因素平衡:噪声控制需兼顾设备运行效率、散热需求、建筑结构、成本预算等多方面因素,不能“为降噪而降噪”。  

全生命周期服务:从前期勘测、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、后期维护,提供全程技术支持,而非一次性交付。  

跨学科协作:与建筑师、机电工程师、环保部门等密切配合,确保声学方案与其他专业无缝衔接。  


3. 创新与实用并重  

技术迭代:持续跟踪声学材料、减振技术、智能降噪设备(如主动降噪系统)的最新发展,灵活应用于项目。  

经济性考量: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,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,避免过度设计或资源浪费。  

定制化解决:拒绝“一刀切”,针对不同场景(如住宅、医院、工业厂房)制定差异化策略。  


4. 责任与伦理意识  

环保合规:确保噪声治理符合《噪声污染防治法》等法规,助力客户通过环保验收。  

用户体验优先:最终目标是提升人的声环境舒适度,而非仅满足数值达标(如低频噪声虽分贝不高但易引发烦躁感)。  

诚信透明:如实告知治理效果的局限性,避免夸大宣传或隐瞒技术风险。  


5. 持续学习与行业贡献  

专业认证:持有注册噪声控制工程师(INCE)、LEED声学顾问等资质,参与行业交流与培训。  

知识共享:通过发表技术论文、案例解读推动行业进步,而非封闭式经验垄断。  

客户教育:向客户普及声学常识,帮助其理解噪声成因与治理逻辑,建立长期信任。